關鍵評論網提供 / Daphne Chung攝

作為不讓人看好的獨立媒體,關鍵評論網——或者說 TNL 媒體集團——以讓人吃驚的成長幅度,從 2013 年創立至今,已成為為台灣重量級媒體,近日更在進行 D 輪融資。怎麼從不讓人看好,走到讓人無法忽視的龐然大物? Glints 今天邀請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馬力歐(楊士範),一起聊聊創業這回事。

Glints也為高速成長的企業提供人才解決方案!

馬力歐,你的創業故事是什麼?

「創業這件事情,沒有什麼理由不做。」馬力歐首先開宗明義替「創業」下了結論。

關鍵評論網的創辦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 2012 年的夏天,馬力歐和鐘子偉 Joey 聊天時,剛好討論到台灣媒體和創業。隔了一個週末,Joey 發簡訊給馬力歐,說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要不要一起思考這個計畫的下一步。但在此之前,兩個人有共識:先把創業這件事放幾個月,繼續檢視市場還適不適合做這件事。

同年冬天,兩人仍然想做這件事,於是就寫了企劃書、開始約人聊天;2013 年,Joey 三月辭職,馬力歐五月離職,正式創立關鍵評論網。

回頭來看,馬力歐在大學就有創業的雛形概念,但當下並沒有意識到他想做的是「創業」,只是想要做點什麼事。當時正是網際網路準備起飛的黃金年代,就和所有的網路巨頭一樣,馬力歐從網路看到未來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任何人、包括沒有名氣的年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實現各種理想。

想做一點什麼的想法一直縈繞不去。就算在工作幾年後,馬力歐仍在想這件事,在 2006 年、2007 年左右,馬力歐曾和朋友以 side project 形式做過一些小嘗試,最終計畫雖然都沒有成形,但這些經驗也讓他理解,對他而言創業這件事不能當作 side project。

「就一步一步開始做。」創業這件事沒辦法今天說要做,明天就開始。

創業只是一種選擇

所有工作都會有壓力,「創業」也不例外。但馬力歐認為創立關鍵評論網的前六個月反而還好,當時處在非常興奮的情緒,並且因為是從零開始,所有努力都是前進、往任何方向都是往前。

Photo by Mika Baumeister on Unsplash

如果真的要說壓力,或許一開始是資金。創辦之初,馬力歐和 Joey 是用自己的錢創業,當時估計資金只夠支撐二十個月,「只要我們可以走到第二十個月,就是完成第一步」,於是當時腦袋裡滿滿的都是房租、水電、薪水、一點點伺服器的費用。但關鍵評論網很幸運,在第六個月就有天使投資,有了資金可以規劃擴張,繼續成長、往前。

到了現在,馬力歐認為壓力比一開始大得多。關鍵評論網目前有一百多位員工,是一家已經進行到 D 輪融資的大型網路媒體集團,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對關鍵評論網有所期待,員工、投資人、大眾,這些都是壓力的來源。

但就算如此,馬力歐還是覺得創業是一個不需要後悔的決定。為什麼不曾對創業後悔?他認為這是態度問題,態度就是當下的一個選擇,我們沒辦法現在選擇這個,過一陣子再換另一個;或許你說,選擇當然可以換,但那就已經不是當初的時空背景。

「人生是沒辦法重複的實驗,永遠沒辦法知道會不會有更好的選擇。」如果馬力歐 2013 年沒有創辦關鍵評論網的話,有沒有可能在 2015 年創辦?可能時間點沒那麼好所以比較辛苦,也可能出現其他更棒的機會,但他認為,「我所做的選擇,是當下綜合各種想法最好的選擇」。

同時,對馬力歐來講,創辦關鍵評論網、擔任關鍵評論網的共同創辦人兼內容長,這就是一個工作,和過往領薪水、有上司的工作沒有不一樣,既然要做就好好做。每一個任務都當成自己的東西完成,不管有沒有主管、老闆,重點是做好事情。

每一個職缺都替你找到最理想的人才,開始免費企業諮詢!

獨立媒體怎麼經營並且盈利?

Photo by Matthew Guay on Unsplash

總是有人說,獨立媒體在台灣活不下去。一路走來,馬力歐聽到無數次這樣的話,但相較於其他產業,媒體的幾種盈利模式是清楚的,至少不會像 Facebook 那樣,空有流量但一開始不知道要怎麼賺錢。媒體賺錢的方式不外乎那幾種,像是廣告、付費內容、收費或免費活動、像電商平台那樣賣東西。

關鍵評論網有很大一部分的收入來自於廣告,很多廠商會希望多寫一些好話、不要標註「贊助專題」;但就算如此,馬力歐還是希望能堅守「編業分離」的原則,堅守關鍵評論的內容品質。

馬力歐提醒,作為媒體,業務能力是一定要考慮的事情,只有流量是沒有用的,流量不會直接變成錢,永遠要思考變現的方式。

現在關鍵評論網已經是擁有許多網路媒體品牌的集團,旗下有關鍵評論網、every little dINSIDE運動視界癮科技。聊及併購,馬力歐說有時候併購看起來很像主動規劃,但其實都有當時的時空背景,就像微軟併購 tik tok,如果不是川普的禁令,微軟哪有機會做這件事。所以一切經營策略都要看當時的情況,有沒有機會和適不適合做這件事。

如同在 2020 年,廣告深受疫情影響,第二季廣告市場變比較保守;三月之後運動賽事暫停,像運動視界這種專門報導觀賞性運動的評論報導素材就變少;科技發表會延後,影響癮科技的題材安排。

但如果是像 every little d. 這種比較生活類的媒體,因為疫情大家都比較沉悶,網站風格偏向休閒、輕鬆,所以在疫情期間流量成長,算是另類受益者。

Glints替你的團隊找到最適合的人才,沒有雇用之前都不用付錢!

他怎麼看待合夥人?

所有的創業者都曾在創業的路上遇過這隻攔路虎——合夥人意見分歧。

意見分歧其實概念很抽象,如果要具體比喻,馬力歐說大概就和談戀愛一樣,最後分手說的「不合」是一種結果,但中間可能有很多因素,每個人都有不太一樣的答案,如果硬要推一個原因的話,或許可以歸因於沒有找到好的溝通方式。如果是以創業來講,分歧的原因可能是認定的發展方向不一致、是否拿某個投資人的錢、要不要賣掉公司等等,沒有單一因素,理念不合只是最後的結果。

Photo by ?? Claudio Schwarz | @purzlbaum on Unsplash

根據馬力歐自己的經驗,意見分歧是一定會發生的事。馬力歐和 Joey 共事多年,清楚彼此在意的事,甚至在講出口之前就知道對方的反應,如果是讓公司更好、內容更好的方法,對方當然沒理由反對,但如果提議做一個需要投資很多資源的計劃,對方可能就需要再想想,在講之前就知道對方反應,能讓馬力歐先想好要怎麼講這件事情。

馬力歐和 Joey 因為有「彼此都有相同目標、大家都是想讓公司越來越好」的共識,所以過程中雖然有一些不得不去提的事情,就算知道對方可能無法接受還是要講,而他們會努力找到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除此之外,在各種創業故事中,都會告誡後來者不應該和親友、另一半創業,就像某種創業圈的都市傳說一樣。但對馬力歐,倒不認為這是一種禁忌,也沒有說夫妻一起創業就不成功,像是現在 Slack 的創辦人巴特菲爾(Stewart Butterfield)之前就是和老婆 Caterina Fake 一起創立 Flickr(現已離婚);馬力歐很喜歡的 Podcast 公司 Gimlet Media,創辦人 Alex Blumberg 的老婆 Nazanin Rafsanjani 是廣播製作人,當時就是一個人去創業、一個人穩定工作,後來做得不錯,老婆才進來也一起做。

要不要和熟人創業這件事沒有絕對,只是如果和法律上的伴侶一起創業,事情會比較複雜,太長時間的相處對彼此很辛苦,甚至對辦公室的同事也會很辛苦。馬力歐覺得自己可以跟好友、另外一半創業,但要有意識不要把另外一種關係扯進來。

關於願景:堅持,然後慢慢歸納整理

「一開始就設定很大的願景太嚴肅了」,馬力歐說。

如果有人說,他做某件事打從開始就有很大的願景,那應該是很少數的狀況,可能是後面慢慢歸納出來,也可能是別人替他歸納收斂。絕大多數人只是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情,然後持續往那個方向嘗試,過程逐步發現自己對某些東西的堅持,於是慢慢形塑成核心價值。

或許許多人一開始並沒有清楚意識到自己創業的願景,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隨著對事情的持續堅持,最終你會找到自己的願景。

開始免費企業諮詢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