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肺炎的緣故,人與人都必須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在此前提下,凸顯出機器人的優勢——帶來服務與陪伴感,但又不會傳染疾病。專門設計、製造機器人的台灣團隊女媧創造在今年 6 月推出第二代凱比機器人,對機器人產業有著深刻的洞察,因此 Glints 邀請女媧創造的 Design VP 兼共同創辦人 Ted 與我們分享他對機器人產業的看法。

尋找機器人領域人才?Glints替你解決

機器人,是人嗎?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許多科幻電影的劇情都是這樣:機器人在未來世界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夥伴,但機器人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衍生出自我意識,與人類發生衝突,甚至想要殲滅人類。

這樣的幻想可能真實發生嗎?Ted 認為在遙遠的未來,有一天人工智慧(AI)超越人類的智慧時,這將會是 AI 的奇點(singularity),到時候機器人像科幻片那樣,企圖消滅人類完全是可能的。「自認更高等的生物不會去理解低等生物的想法,就像我們不小心踩死螞蟻,不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當 AI 的智慧超過人類之後,他們的行為、思考模式就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

「什麼是智慧、生命、靈魂?」

這是哲學宗教層面的議題,解釋說法千千百百種,沒能有一個定論。Ted 試著從機械式的角度去解釋,像草履蟲或是其他單細胞生物,能自己獨立運作,可以視為簡單的機械;用唯物主義(materialism)看待人類,人類也是巨大的機械,我們用各種訊號去控制肌肉與神經;而現在人工智慧的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就是模仿人類大腦所發展的,現階段機器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行為與反射模式,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稱之為生命。

只是大多數時候,人類對生命有更高的期待,可能是更抽象、更靈性,具有自我意識、懂愛等等。

回頭來說,人類的科技其實就是不斷複製人體的能力,再去放大或整合。因此回朔到更根本一點,創造是人類本能的事情,人的文明幾千年,各個文明與神話都提到「神創造人」,人對此很著迷,就好像寫在我們 DNA 裡面一樣。機器人好玩的地方也在於此,「我們透過模擬上帝的視角,由創造機器人這件事,反過來理解什麼是人類,而我們也可能再被我們創造的東西取代。」Ted 說。

機器人在二十一世紀的必要性

科技發達的現在,已經有那麼多線上教學平台、教學影片,為什麼我們還喜歡家教?因為人與人有互動的需求。在現在,人類幾乎所有的生活需求的都能找到科技手段來解決,飲食、娛樂、教育、工作,透過科技產品,我們可以足不出戶的過日子——但人類不是如此運作,我們是社交性的動物,我們還是希望人與人之間還是有互動連接。

而機器人相比過去平面螢幕,能夠更接近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過去的文明從寫信通信,進步到使用電話,聲音帶來情緒上的交流更貼近、渲染力更強,而視訊影像不僅聽得到聲音,還可以看到影像,真實感更為強烈,傳達的訊息量更多。沿著這條線發展,機器人這種形式更容易貼近人心,模擬人跟人之間在同個空間存在,也就是實體陪伴的概念。

像是現在樣子就是一塊平板電腦加上輪子的視訊機器人,因為可以移動,會在家裡跑來跑去找小孩、找爺爺奶奶,光這件事帶來的陪伴感就和平面的視訊體驗大大不相同,就算離人形還很遠,比手機電腦的視訊更有存在感。

Glints提供你免費的企業招募諮詢服務

不應該太像人的機器人

機器人應該擬真嗎?又應該多像人?

Ted 認為機器人應該是類人型,或者說角色化。像是可以借鏡 IP 產業,人不一定會想要另外一個假人來陪伴,但如果是皮卡丘、妖怪手錶等等的動畫、卡通人物,對使用者接受度會更高、更平易近人。

機器人之所以不應該高度擬人,Ted 分享了兩點:

第一是要跨過恐怖谷(Uncanny Valley),克服恐怖谷理論需要的技術門檻比較高,目前業界也尚未找到攻克恐怖谷的好方法。

第二則是因為機器人一旦太像人,會有比較多的道德負擔,像是迭代舊的機器人、把機器人弄跌倒了會有產生罪惡感,心理上的負擔,或是用照顧機器人照顧年老的父母,就像是把自身的責任義務轉嫁到機器人身上,這也是很有爭議性的話題。

這也是為什麼女媧創造的凱比機器人會採用可愛、易親近的外觀。

各國機器人評比:台灣、美國、日本、中國

過去幾年國際消費性機器人市場發生大規模的清場,像是美國的 Jibo 、 Cozmo 停止營運;2018 年左右,中國的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皆推出自己的機器人,到了如今卻沒有下文,如今看起來有點雷聲大雨點小。

他們的失敗各有各的原因,Ted 分析,以美國來說雖然在前瞻領域是世界領先,但落地速度太慢,被自己的開發時程拖垮;中國的話,雖然人多(市場大)錢多(資本足),但團隊與市場對「為什麼要用人型機器人」的本質理解不夠深,加上機器人產業整體對於語音抑或是移動能力等等,技術層面仍不夠成熟,機器人產品無法很實在的滿足使用者需求,遲遲找不到 product market fit。

除此之外,眾所周知日本是機器人大國,不僅僅是技術面,在精密機械多年來都是世界領先,並且民眾對機器人非常狂熱,在世界範圍都是相當特殊的市場。

日本人對機器人的喜愛,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當時日本已經有所謂的「人形」(人偶),「奉茶童子」透過精巧的齒輪設計可以前進、點頭、後退,已經初具機器人的雛形。並且東方文化是萬物皆有神的宇宙觀,對於物品會動、可以互動的接受度比較高,因此日本尊重職人的文化,跟擁有迷信文化是不衝突的兩回事,對於機器人精密技術上的極致追求與賦予機器人靈魂並投入真實的情感這兩件事可以同時發生,導致日本人對機器人融入社會的接受度很高。有著這樣的文化背景,再加上 1950、1960 年代起大眾文化的傳播,動畫、漫畫裡面都充滿機器人的元素,如《原子小金剛》等等,更讓日本人對機器人充滿情懷。

如果硬要說日本機器人產業的缺點,Ted 認為是商品太唱高調,產品價格下不來。最經典的案例是鴻海、日本軟銀(SoftBank)共同生產研發的服務機器人—— Pepper,Pepper 機器人有話題、功能也不少,但成本居高不下,找不到市場上的甜蜜點,對使用者來說價格遠高於價值,自然銷量也上不去。

回頭看看台灣,台雖然內需市場小,但綜合性有優勢:台灣製造產業與精密工業強,成本控制能力、量產能力優秀,且軟體人才非常足夠,我們能很快把東西做出來;與此同時,因為歷史淵源與地理因素,台灣對不同市場文化的理解能力與適應性很強,能快速接納他國文化,這點在機器人的需求理解及互動體驗設計上尤為關鍵。

總的來說,台灣從軟硬體的規格到最終服務體驗都能掌握,且有足夠的能量整合。

遠距人才、台灣本地菁英通通交給Glints解決!

女媧如何決定機器人的目標市場?

目前女媧創造的凱比機器人是以幼兒陪伴為主要功能,之所以這樣選擇,Ted 分享團隊在決定機器人目標市場的幾個背景:

第一,綜合來看,目前機器人可以提供的功能很有限,現階段還沒辦法像科幻電影一樣,有一個機器人就什麼都能做,多數的人型機器人也只比沒有肢體的多一些趣味性,功能來講還有很多不足。

但在其他情境略顯不足的機器人放到教育場景,就具有一定的優勢。小朋友在學習程式編輯時,可以透過 blockly 編出一個讓機器人跳舞的指令,這比直接看螢幕更有趣,這時機器人就會是很好的教具;再加上 108 課綱教育部希望所有學生都要學程式語言,機器人就成了市場上新穎、具有前瞻性的教學平台載具。

另一方面,「長照機器人」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

但女媧認為長照機器人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從最基本的兩個面向來看,第一次是長者對科技產品的排錯能力、學習理解能力多半不如年輕人,目前的機器人操作還不夠簡單,對年長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其二是市場上缺少針對高齡族群的語音辨識方案,但老人家口音多、口條沒有年輕人清晰,無論是國內外的語音助理在這個族群上資料蒐集相對困難,在沒有好的語音辨識方案出現之前,對年長使用者體驗極度不好。

疫情:發現機器人的溫暖應用

Photo by Prokhor Minin on Unsplash

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在 2020 年發生大大的轉彎,Ted 說對於女媧創造來說,短期的影響是供應鏈停擺、海外業務衰退;但長期來看,疫情對機器人產業是受惠的。

許多人因為疫情而居家隔離、在家工作(WFH),Zoom 這一類遠端通訊工具今年爆發性成長,但同時很多人也發現光是視訊是不夠的,冰冷、扁平的螢幕沒辦法帶來足夠的陪伴與溫度。

跟其他手機、平板等等的科技產品相比,機器人更接近人一點,又可以不用接觸。所以今年有更多的機器人會透過遠端的遙控去做服務,像是美國的醫院使用機器人做病房尋訪,以前病患會覺得不受尊重,現在用機器人做替代方案,比起平板更能帶人溫暖與陪伴感。

這顯示大眾的思維已經開始改變,以前期待機器人提供的服務、智能、肢體要跟真人一樣,但以人為類比永遠沒辦法滿足使用者的想像;今年想法轉變,人跟人不能接觸是先決條件,機器人可以避免人跟人直接接觸,類比對象變成其他科技產品(如手機、平板)。

在使用機器人這個條件下,再來看可以達到近似真人的哪些功能,這種大眾思維的轉變是疫情帶給機器人產業的機會,而傳遞溫度也是女媧創造努力想達成的目標。

開始免費企業諮詢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